正在阅读:袁隆平院士曾在新余留下这些记忆……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新余资讯 / 正文

微信图片_20201007203257.jpg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袁隆平院士曾在新余留下这些记忆……

转载 2021/05/24 09:16:0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 作者: 28449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老,一路走好!

初识您时

是在小学的课本上

真正与你有一面之缘的是

2017年您来新余的那天

袁隆平院士曾到过新余

2017年9月4日,您来新余为江西加州农业公司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揭牌。



“袁老朴实无华,平易近人,就像自家的爷爷一样,说话没有一句套话,十分务实,讲得最多的就是超级稻话题。”负责接待袁隆平院士的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小芳回忆道,当时已是87岁高龄的您,身着白色条纹衫、带着草帽顶着烈日就直奔田间地头,参观水稻种植基地,查看农作物长势情况,矫健的步伐让我们好像都忘了您是一位高龄老人啊。

您在仪式上说,工作站要以培育超级水稻为中心,致力于开展第五期超级稻培育计划,力争产量达17吨每公顷。希望加州公司院士工作站团队和新余的专家、农民朋友加大科研投入,通过三年时间的攻关和创新,将新余的水稻每亩产量增加100公斤,努力为新余粮食增产一亿公斤,让最新的技术成果造福更多的群众,为现代农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是啊

不管走到哪里

杂交水稻

是袁隆平一辈子的挂念

是他长久以来的梦想

袁隆平对很多人讲过

他有两个梦想

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正是为了这两个“梦”

袁隆平一直没有停下脚步



年轻时

袁隆平决意报考大学的农学专业

父母都不同意

袁隆平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没有农民种田,就不能生存

最终说服了父母

上世纪50年代

袁隆平最初从事的是

红薯育种研究教学

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

于是他转而从事

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



60年代

他开始把目光放在了杂交水稻上

1964年,袁隆平团队

发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1970年,他们在海南

发现了雄性败育的野生稻“野败”

1973年,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

袁隆平宣布

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

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在此后的岁月里

袁隆平成就斐然,表彰无数
但他一直惦记的,仍是“下田”

湖南省农科院在袁隆平住宅旁

安排了一块试验田
尽管已经90高龄
袁隆平每天起床

第一件事就是到田边“打卡”


获“共和国勋章”那天

他只知道衡阳12亩试验田

正处于对花时期

他立即赶过去

在现场,袁隆平拿着水稻说

“开花开得好好”



年轻人亲切地称他为

“90后梗王”

上班不打卡,下田最快乐

爱好——自由,特长——散漫

修改学生论文大倒苦水

不爱出名有“偶像包袱”



他也曾勉励青年

“我始终都还在努力使梦想成真”

“你们是新时代中国青年

我相信你们

必定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躬行实践、厚积薄发

并将不会辜负时代的担当



儿时不解十里长街送总理之举

今朝感悟长沙风雨辞先生之意

袁隆平走了

他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

却将粮食的种子

创新与奋斗的“种子”

留给了后来人


致敬袁隆平院士!

袁老一路走好!



重要提示:

1、凡本网注明“来源:新余房地产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余房地产网,欢迎转载。但应注明“来源:新余房地产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3、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